《蜂鳥計劃》由加拿大和比利時的影視公司聯合制作。該片在今年春節前登陸中國影院,可能除了程序員和金融交易員,很少有人對它感興趣。不過,《蜂鳥計劃》描寫科技現實之精準,達到了一個高峰。
要看懂這部電影,就得知道什么是金融科技。在一般人眼里,金融無非就是倒騰錢。然而從抽象角度講,金融是價值信息的高速流動。這個行業從古至今一直是信息科技的重要推手。每個時代最先進的信息技術,比如海底電報、通信衛星和互聯網,一經發明,立刻會被金融界迅速使用。
如今,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也同樣是金融科技的前沿。區塊鏈技術甚至一誕生就和錢掛鉤。
影片圍繞一種名叫“高頻交易”的金融科技展開。一位客戶通過網絡,按照某個價位向股票交易所下單,信號到達交易所要花一定時間。如果有人搶先低價買入該股票,反手賣給這名客戶,就會穩賺不賠。
但是,其中的時間差只有十幾毫秒,完全超過人類反應極限。所以,高頻交易全靠技術來實現。
在《蜂鳥計劃》中,一家位于美國堪薩斯州的金融公司想用高頻交易技術賺當地客戶的錢。為此,他們必須讓交易信號在堪薩斯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之間跑得比其他公司快。技術骨干安東受到表弟文森特慫恿,辭職出來,兩人開公司單干。他們分工明確,安東負責寫交易軟件,文森特負責建設硬件,也就是在堪薩斯和紐約之間沿直線鋪設一條專屬光纜。因為必須走直線,需要逢山穿山,遇房過房,一路的艱難險阻成為影片重頭戲。
影片取名《蜂鳥計劃》,是因為這種鳥能以每秒50次的頻率扇動翅膀,以毫秒計算的速度成為影片焦點。不過作為劇情片,《蜂鳥計劃》更多地要反映技術競爭中的人。在這方面,它完全超越了社會對“科技人員”的刻板印象,高度反映現實。
文森特和安東除了賺快錢,并沒有崇高的目標。他們在競爭中雖然處于弱勢,但并不無辜,同樣會秘密做手腳。他們開了一家小公司,富有朝氣,對手則是官僚化的老企業。文森特還是癌癥晚期患者,需要以命相搏。但是影片并沒有因為這些設定,就讓他們站上道德制高點。
雖然用了整整一部片子講述兩個小人物的奮斗,也實現了所有技術目標。但在片尾,他們在商業上卻失敗了。競爭對手用微波塔技術,把交易時間又減少了5毫秒。這意味著他們花幾千萬鋪設的直線光纜毫無用途。
電影沒有大團圓結尾,讓觀眾如鯁在喉,然而卻更符合現實。技術進步史永遠只記載成功者,其實,絕大多數技術創新都失敗了。如果寫一部“發明失敗史”,會比“發明史”厚得多。
電影中文森特和安東的搭配,也很符合技術創新公司的現實。文森特自己不會技術,他懂的是技術的價值。用哪些,不用哪些,關鍵時刻靠什么技術解決問題。安東則是專家,負責技術體系中最關鍵的部分。甚至在被對手陷害時,他還能用技術手段反擊。
這種組合常見于現實。微軟的蓋茨與保羅,蘋果的喬布斯與沃茲尼克都是典型。人們通常只記得前者,他們是成功的推銷員和管理員?,F代科技已經永遠告別作坊時代,科技操盤手取代技術專家成了主角。
作為主角的對照,影片出現了阿米緒人,美國當地一個極其保守的教派。他們拒絕任何現代科技,不接電網,手工勞動,出門只坐馬車。當光纖需要穿越他們的農場時,理所當然被阻止。文森特只好搬出法律,從農場下面三十米處穿過才解決問題。
到了影片結尾處,失敗的文森特來到阿米緒人農場,和他們一起做體力勞動。盡管周圍的世界變化越來越快,阿米緒人卻堅持把節奏定格在十八世紀。文森特也在農場里思考,到底那十幾毫秒的時間有什么價值。整部電影以追逐時間極致開始,又以這個目標的幻滅結尾。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純屬原創,既無小說原著,也并非改編新聞事件。片方在全無依托的前提下,用精準的工程知識構建了故事,科學邏輯上基本無誤。這個目標看似簡單,卻需求電影工作者對高科技企業的運作有深入了解。相對而言,中國電影人離制作出這樣的電影還差得很遠。